舒兰,热搜第一来晚了

2023-08-07 10:58:53 来源:互联网

昨天晚上十点。


(相关资料图)

官方发布,吉林省舒兰市包括副市长在内的三位公职人员确认殉职。

东北平原被困在泛滥洪水中的小城,

愈发变得孤立无援。

8月1日夜间,舒兰开始形成降雨天气,在接下来的两三天达到顶峰。

无情的洪水冲刷着平静而辽阔的东北黑土地,

以骆市长为首的几位公职人员,没有选择在雨过天晴后出来发表讲话,

而是当下就去了第一线。

后来,他们失联。

再后来,就是昨晚,无力回天。

可是等了许久许久,热搜都没有第一。

这当然不是隔江犹唱后庭花,

但在人命关天命悬一线的灾难之间,还是觉得唏嘘。

这几天,大自然对人类的怒吼一直没有停止。

台风、洪水、地震。

漩涡中的人们守望相助,无私又大爱的民间力量从未停歇。

只是,热搜上的喧哗,又属实让人觉得悲壮。

看到一个老家在舒兰的朋友说,他问过姥姥舒兰名字的由来。

姥姥说,舒兰,就是满语里累累的果实,是富饶的意思。

可今年夏天,洪水冲刷了这里的很多希望。

舒兰,作为东北农业最重要的生产地之一,最好吃的大米眼看就颗粒无收。

农民们说——

现在,水稻正是孕穗、扬花期,不能淹水。

如果现提前点或者再过几天到了灌浆期,淹水问题都不大。

但是这个时候被淹,结果就是会绝产。

一整年的收获,全国人民的粮仓。

只有一季的东北粮食,失联的需要帮助的人民和村庄。

我希望这些统统能上热搜,全部都被看到。

我们知道。

舒兰,并不发达。

也可以说,就是一座没有太多存在感的东北小县城。

没有灾难的时候,几乎不会上热搜。

上一次这里遭遇疫情的时候就有舒兰人担心——

我们这么小的地方,会不会不被看到?‍‍‍‍‍‍‍‍‍‍‍‍‍‍‍‍‍‍‍‍‍‍‍‍‍‍‍

这次也是一样。

洪水滔天时,人们被困时仍在担心,我们会不会不被看到?

事实是,热搜真的来晚了。

舒兰,一直应有被看到。

这里,多元文化,源远流长。

几百年前,舒兰驿站就是边境最重要的枢纽之一,1911年,舒兰建县,沿用舒兰驿站的“舒兰”二字,至今。

这里,出土了900年前的女真文字,被称为完颜阿骨打,完颜希尹家族墓地。

这里,有享誉全国的二合雪乡,也有俄风冰韵的南阳小镇。

还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凤凰山,更有秋天最美的红叶长廊。

再过两三个月,当你经过舒兰附近榆树沟的时候,漫山的枫树红叶会让我们震惊不已。

这里的人们,温暖而纯朴,不仅种出来的稻米香甜软糯,还诞生了许多的民间艺人,诗人、表演艺术家。

1955年,二人转演员王忠堂演到了北京中山堂;本土艺人胡东梅将200多年历史的“沙拉欧”演得出神入化;

1987年,《萌芽》刊发4位舒兰诗人诗作,“舒兰四杰”名声大躁。

上个世纪80年代,舒兰一共有21个民间社团,其中18个诗社,足以见得舒兰人对诗的热爱。

正是这么一个生态稻米之乡,正是这么一个充满诗意的小城。

遭遇灾难时,却每时每刻都在担心——

大家会不会不知道我们?

我们不是旅游城市会不会看不到我们?

我们这个60万人口的东北小城,会不会被忽视?

那一刻,洪水滔天。

骆市长带着几位公职人员冲在村子里的最前线。

会不会看不到我们?会不会看不到他们?

直到昨晚十一点,

他们殉职牺牲的新闻终于上了热搜第一。

来自全国的各届力量源源不断驶往东北,驰援舒兰。

可这热搜,来得终究是太晚了些。‍‍‍‍‍‍‍

据吉林省舒兰市抗洪抢险指挥部发来最新数据,

昨晚,舒兰市各个水库、主要河流水位开始回落,保持在安全运行水平。

而截至昨日22时,

本次强降雨造成14人遇难,1人失联。

关键词:

上一篇:7月新势力:6家过万!蔚来首破2万辆,小鹏重回万辆

下一篇:最后一页